English

纽约书讯

2000-1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潘小松主持 我有话说

●《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11月2日号刊出杰森·艾泼斯坦的文章“即将到来的革命”。

该文对传统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电子出版业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传统出版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曾经导致欧洲启蒙运动的活字排版技术给500年来的近代世界带来多少悲欢离合。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古登堡那划时代的活字排版技术却面临电子出版业的挑战。新技术往往能所向披靡地改变一切:它们颠覆权威,制造新神、新物资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它们不会消除过去或者消除人的本性,但它们会取代从前的生产形式。新的技术会改变书籍的传输方式,但作者的任务则基本不会改变;就像当年荷马吟唱《奥德赛》,狄更斯一章一章地写小说,读者的体验也基本不会改变,尽管他们可能直接从电子报刊亭,象自动取款一样从电脑上下载打印书籍。15世纪的欧洲活字排版技术把曾经是奢侈品的书籍送到每个人手里,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未来电子出版技术对人类政治文化的影响现在还不可估量。

●《纽约时报书评》载艾伦·德伯顿评亚当·戈普尼克著《通往月亮的巴黎》(PARIS TO THE MOON,兰登书屋)。

1957年,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出版了一本题为《神话》(MYTHOLOGIES)的书。这本至今仍是了解现代法国的基本读物。巴特以极短的随笔形式描述分析了法国社会生活中一些被人忽略的细节。他甚至写牛排和薯条(薯条被认为是法国特性的饮食符号),营养丸,肥皂粉和导游册。巴特以记者的眼光和社会学家的分析能力以及法国大作家司汤达式的散文笔触把这本书写的清澈而富于哲理。自1957年后,《神话》式的书出版得很多,但没有一本能望其项背,不是多了学究气,就是多了新闻气。如今,巴特有了传人亚当·戈普尼克,他是《纽约客》的随笔作家兼通讯员(1995-2000)。《通往月亮的巴黎》所收的文章新颖而富于个人色彩,对法国咖啡馆,厨艺,传真机,圣诞树,玩具,足球和医院都道出自己的想法。这是近年来写法国的最佳书籍。与英美式的随笔不同,戈普尼克的随笔有严肃学术著作的韵致。个人特色加上学术底蕴使他的随笔同蒙田,波德莱尔,加缪和巴特的随笔呈一脉相承之状。我们读者从中了解的不止是巴黎,而且包括各文明社会之差异。

●伊丽莎白·哈德维克为纪念《天使,望故乡》的作者托马斯·沃尔夫写的文章在11月6日《纽约书评》上占了4版的篇幅,涉及的作品和传记达8本,让不熟悉沃尔夫作品的人有点为难。不过他文章结尾对作家的评价还是一针见血的:沃尔夫的胃口大得像个无底洞,他那支笔写家庭,写街道,写市民,写南北战争,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写欧洲,写美国。他的文思狂想得无边,弥漫得无边。读者大概不太愿意同他打交道,他的书让人犯晕,作者就曾经是午夜城市里的一个醉鬼。然而,他的书又的确丰富,内容丰富,语汇丰富。沃尔夫的书仍在重印,只是新千年的老天给不给时间让大家读还是个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